吴嘉敏:2006年加入宝洁公司 ,现为宝洁大区人力资源部经理。
蔡靖:宝洁大区培训招聘经理
就业前熟悉公司运作
2006年11月,中山大学大四学生吴嘉敏接到某外企一名职员的电话,被告之对方已经被公司指派为她的导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两人见了面、吃了饭,聊了许多关于公司文化、业务的东西。当她毕业正式迈上工作岗位时,她已经很好地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心理期许和职业方向。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吴嘉敏这样幸运,一些大学同窗由于就业时忽略了心理契约,或者与企业之间遭遇契约的失衡,早已辞掉自己的工作。对此,吴嘉敏分析道,虽然多数同学都拿着不错的薪酬,但毫不犹豫选择跳槽的他们事后都不约而同地感慨:这家企业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
企业文化认识偏差
这些偏差最多出现在企业文化与个人个性的不匹配上。心高气傲、习惯我行我素的人到了等级制度森严的企业,感觉自己不被尊重,而充满创造力的人则被公司的条条框框束缚得难以发挥。对工作环境的不适应则是第二大离职原因,毕业时盲目寻找有的单位,但进去后才发现过分清闲、游刃有余的工作完全不符合年轻人积极进取的初衷。
“薪酬福利的原因反而被放在最其次的地位,有同学签约时,只是商定了薪资待遇等东西,而真正内在意识里期待从岗位和工作中获得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根本没有涉及。都怪当初,大家既不了解企业,也不了解自己。”吴嘉敏说道。
个人:签约前拟定“心理合同”
某外企大区培训招聘经理蔡靖认为,员工与企业的心理契约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同事关系、工作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度、和归属感、福利和收入报酬的合理增加、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受尊重与公平待遇、价值认同等。“员工越了解自己,越了解公司,二者之间越契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携手共进。”
蔡靖表示,理性的求职者应该懂得进行职业生涯科学定位和规划,要在对自己职业倾向、能力、经验和所处行业仔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规划,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不要被一时的高薪所蒙蔽。要弄清自己希望得到哪些无形资源支持?什么工作能带来价值感和成就感?希望有什么样的归属?
企业:尽量满足员工心理预期
招聘中,我们通常分两个阶段让员工有机会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公司,从而完成心理契约的缔结。”蔡靖介绍道。
个阶段是发起招聘到新员工确定职位期间。以往,公司是通过大规模的校园宣讲会,让公司高层和各级领导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职场经历的方式,让有意加入团队的人们对企业有基本的认识。而今年,蔡靖通过内部调查发现,员工们在曾经的求职过程中,通常是先考虑个人兴趣,再确定适合进入什么部门,最后才确定选择进入哪家公司。针对这种现象,他们准备在往年高校宣讲的基础上,增加部门经理的讲座,让求职者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部门工作。第二个阶段是毕业生确定职位到进入公司工作的半年之内。毕业生通常10月底确定职位,虽然还有大半年才脱离校园,但通常当年的寒假,就会被邀请参加一系列为他们定制的活动,例如邀请新员工来到公司,互相认识和了解。
此后,还会一对一地安排他们与同一部门的老员工进行一两天的工作跟随和参观,从而了解到自己毕业后即将身处的是怎样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在这个活动里,毕业生们就可以有切身体验,从而对比衡量出这份工作是否是自己预期的,让他们的心理预期和现实得到一个契合。”
“对于中途社会招聘的职员,也会给予他们培训和支持。”蔡靖介绍道,通常社会招聘的职员没有应届生毕业前那段缓冲期和培养期,一般确定职位后很快就要入职,所以他们会给这类“新职员”开展一个导师计划,将按照员工意愿指派一名高级经理为他的导师,对他的职场、工作各方面给予一个长期支持,“最长的可以延续到10年之久,而公司每半年举行的职场培训也会持续让他们充电,了解公司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为了了解员工对企业的心理契合程度,公司在所有员工入职时为期一周的培训中,每一天都会让他们填写详细的反馈表格。每年3月,还会进行一次大型的“员工意见调查”,将员工提出的各方面意见和反馈做出详实的数据和分析资料,供管理层参考和改进。“员工有多种渠道告诉公司他们期望的公司和职场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们的职责则是尽量尊重和满足他们的心理预期。”蔡靖说。